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后人所謂的國學著作要數(shù)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爭鳴時代為最。熟悉歷史或者看過國學動畫《秦時明月》的朋友一定記得有這么一種學說:“白馬非馬”論。這個討論到底有何出處呢?請看下面的詳細介紹。
“白馬非馬”是戰(zhàn)國時期名家諸子所普遍討論的辯題,這就是蘇秦所說:“形名之家皆曰‘白馬非馬’也!(《戰(zhàn)國策·趙策二》)名家大師公孫龍對這一辯題尤其擅長,甚至達到“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莊子·秋水》)、“人不能屈”(《新論·離事》)的境界。但是對于公孫龍甚至整個名家如此重要的一個辯題,歷來卻酷評如潮。正如譚戒甫所說:“周秦而下,凡評議之涉乎此學者,大率目為淫辭詭辯,將惑俗而害治;及其至也,幾欲取其書而火之!(《公孫龍子形名發(fā)微·評證》)總覽歷代酷評,其理由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從名與實的關系上來說,酷評者認為“白馬非馬”之辯是“用名以亂實”(《荀子·正名》),違反了名實相符的認知常識;二是從理論的實際功效上來說,酷評者認為“白馬非馬”之辯“不以功用為的”(《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無益于治”(《論衡·案書》),對國家治理沒有現(xiàn)實意義。
那么,公孫龍是如何來論證“白馬非馬”的呢?《公孫龍子·白馬論》共有五組問答,其中第一組最為關鍵。公孫龍在這組問答中說道:“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痹诠珜O龍的這個論證中,馬、白、白馬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三種實物,而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名):馬是一個表示形狀的概念,白是一個表示顏色的概念,白馬是一個表示形狀與顏色的概念。白不再是一個表示修飾的形容詞,不再是對馬的修飾,而是與馬并列的一個獨立的概念;蛘哒f,白、馬、白馬是三個各自具有獨立意義的概念,這三者的關系不是種屬關系或包含關系,而是并列關系。并列關系就意味著彼此之間具有排斥性與差異性,由此而言,“白馬非馬”是完全成立的。所以有人據(jù)此也編了一個故事:公孫龍騎白馬過關,關吏不許,因為馬不能過關;公孫龍說白馬非馬,于是“直而后過也”(劉昞《人物志·材理注》)。
以上是對國學內容“白馬非馬”論的主要介紹,想要了解更多關于國學內容的介紹,請關注唯學網(wǎng)國學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