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逐漸興起了一股國學熱潮,不僅民間開設有大量國學培訓班,各地中小學也引進了國學課本,各個大學也相繼建立了國學研究機構。無論在那個領域都有人取得了旁人所難以企及的成就,在國學領域同樣如此。而我們稱那些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屬于出類拔萃,同時其人格、品德出眾的人為“國學大師”。而近現(xiàn)代的“國學大師” 要首推梁啟超、章太炎、陳寅恪和錢穆。本文就為大家介紹國學大師錢穆。
錢穆,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云。齋號素書堂、素書樓;9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后自學,任教于家鄉(xiāng)的中小學。1930年因發(fā)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lián)大、武漢大學、華西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錢穆居北平8年,撰寫《國史大綱》,采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fā)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天,錢穆答應了他的朋友在香港的亞洲文商學院出任院長。1950年錢穆在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弦歌不輟,而辦學有成,亦獲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贈予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60年應邀講學于美國耶魯大學,又獲頒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
1967年10月,錢穆應蔣介石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返臺,筑素書樓于臺北市士林區(qū)外雙溪,1968年膺選中研院院士。晚年專致于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在錢穆一生的著作中,“國學”始終作為主線貫穿始終。如《中國學術通義》(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版)、《兩漢經(jīng)學今古文平議》(香港新亞研究所1958年版)、《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版)、《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版)、《朱子新學案》(巴蜀書社1986版)、《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華書局1984年版)、《中國歷史精神》(1964年香港增附三版)、《文化學大義》(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版)、《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版),另有《論語文解》、《論語要略》、《孟子要略》、《周公》、《墨子》、《王守仁》、《劉向歆父子年譜》、《惠施、公孫龍》、《老子辨》、《先秦諸子系年》、《國史大綱》、《文化與教育》、《中國文化史導論》、《孟子研究》、《中國人之宗教社會及人生觀》、《中國社會演變》、《中國知識分子》、《中國歷史精神》、《莊子纂箋》、《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思想史》、《國史新論》、《四書釋義》、《人生十論》、《黃帝》、《中國思想通俗講話》、《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jié)本》、《莊老通辨》、《學龠》、《兩漢經(jīng)學今古文平議》、《湖上閑思錄》、《民族與文化》、《中國歷史研究法》、《孔子論語新編》、《中國文學講演集》、《中華文化十二講》、《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潛力》、《中國文化叢談》、《中國文化精神》、《朱子新學案》、《朱子學提綱》、《理學六家詩鈔》、《孔子傳》、《孔子與論語》、《孔子略傳<論語>新編》、《靈魂與心》、《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歷史與文化論叢》、《人生三步驟》、《雙溪獨語》、《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古史地理論叢》、《中國文學論叢》、《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現(xiàn)代中國學術論衡》、《中國史學發(fā)微》)、《新亞遺鐸》,等等。單從這些書目來看,國學的主導地位就一目了然,稱之為“國學大師”,名副其實。
如需獲得更多國學相關資訊,如國學資訊、國學人物、國學書苑等,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wǎng)行業(yè)培訓欄目國學培訓頻道,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