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女人大黑β片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l_亚洲成人无码手机播放_强奸暴虐视频在线观看

    1
    回答

    國學的宗旨是什么?

    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國學”應包括五術(shù)、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在古代,“六藝”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shù),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shù)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所需之術(shù),是在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乃是“為生民立命"之術(shù);其中五術(shù),乃是 “為往圣繼絕學”、“究天人之際”關(guān)系的學問,包括“山、醫(yī)、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為“迷信”,那些輕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際”關(guān)系的學問的人,其實他們很少站在與人生存在狀態(tài)息息相關(guān)的終極關(guān)懷的立場上,去認真的探究天人之際的真切意蘊與內(nèi)在價值,去拉近生命存在與天人之際之間的間接和直接聯(lián)系,在傳統(tǒng)與時代、學問與生活中架設一架溝通的橋梁。

    風云使者

    1
    回答

    五術(shù)、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是否可以和諧共生?

    五術(shù)六藝從誕生開始與就諸子百家連體共生,如果沒有五術(shù)六藝,也就沒有中國文化,沒有中國哲學,否定五術(shù)六藝等于否定中國哲學,將中國哲學拖入虛無主義泥潭沼澤萬劫不復。這是一種繁榮與腐朽共生的文化現(xiàn)象。如果把五術(shù)和六藝取締,中國民間信仰和倫理將失去土壤與根基,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沒有燒掉的《易經(jīng)》能生存發(fā)展到現(xiàn)在,很能說明問題。陳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種文化形態(tài)的存在,這個文化自身才可能變得多元和豐富”。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只有是更加的中國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學教育的情況如何?

    在大學里設立國學學位,有人說“國學學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實,國學包括哪些領(lǐng)域和范圍本身并不模糊。國學分為小國學圈與大國學圈,小國學圈僅僅限于經(jīng)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國學圈則囊括五術(shù)、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國學隨著西學漸淫東學式微之際經(jīng)波瀾起伏而日漸風起云涌,走到今日實屬不易,國學是伴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生長的、伴隨中國歷史而發(fā)展的。在21世紀的今天,國學教育除了傳統(tǒng)的吟誦踐習之外,以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為代表的國學機構(gòu),采用了更多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擴充了國學的內(nèi)容,豐富了國學的表現(xiàn)形式,使國學教育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風云使者

    1
    回答

    古時國學教育的情況是怎么樣的?

    國學是專供上層貴族子弟入學的學校,分為小學和大學兩級。王室和諸侯各國所辦的小學,其名稱和規(guī)模大小,都差不多;而所辦的大學,不但名稱各不相同,而且規(guī)模大小也相差很多。首先,在名稱上,王室京畿的大學,是天子之學,由王室直接管理,叫做辟雍;諸侯國都的大學,是諸侯之學,由國君直接管理,稱為泮宮(或頖宮)。其次,在建筑規(guī)模上,辟雍修建在形似圓璧的土臺上,四周有水,如同在一個小島上建起一座學校;泮宮修建在形似半壁的土臺上,東、西、南三面有水,如同在一處半島上建起一座學校。泮宮的規(guī)模只有辟雍的一半。呂思勉曾說:"這是表明辟雍乃天子獨家擁有的學校","諸侯得殺其制","以其半以示詘于天子"①。國學招收的學生,自元士以上的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學!抖Y記·王制》說:"凡入學以齒。"鄭玄注釋:"皆以長幼受學,不用尊卑。"粗粗一看,好像西周的國學,凡是貴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能入學,毋需再分尊卑等級。其實,這條"入學以齒"中的"齒"字,卻很有講究。恰恰是在這一"齒"字上,嚴格區(qū)分出尊卑貴賤,維護了森嚴的等級制度。西周王室的宗族,有大宗和小宗之分,此外還有遷宗(分支)的規(guī)定。在臣屬之間,又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層層嚴格的等級關(guān)系。這些人的子弟雖然都有資格進入國學,但是"子隨父貴",在入學的年齡上,也得按照等級差別,有早有晚。最低的元士一級,其嫡子和余子(妾所生之子)上小學的年齡,也要相差兩歲。這是奴隸制教育的特殊現(xiàn)象,也正是"齒"字的實際含義。貴族子弟入學年齡,分為三種情況:王太子,8歲進入小學。7年讀完小學,15歲升入大學。公、卿的長子,大夫、元士的嫡子,13歲進入小學。7年讀完小學,20歲升入大學。嫡子以外的諸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即余子,也稱眾子,15歲始進小學,7年讀完小學,23歲升入大學①。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學的經(jīng)典著作——經(jīng)部有什么?

    ——各種體裁歷史著作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zhàn)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學的經(jīng)典著作——史部有什么?

    ——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nóng)家類”、“醫(y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shù)數(shù)類”、“藝術(shù)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樸子》、《列子》、《孫子》、《山海經(jīng)》、《藝文類聚》、《金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等等。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學的經(jīng)典著作——子部有什么?

    ——諸子百家及藝術(shù)、譜錄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學的經(jīng)典著作——集部有什么?

    ——諸子百家及藝術(shù)、譜錄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二十二子》一書,由先秦兩漢魏晉二十二家典籍合集而成,書目分別是:《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義》《黃帝內(nèi)經(jīng)》《竹書紀年統(tǒng)箋》《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說》《山海經(jīng)》。

    風云使者

    1
    回答

    經(jīng)史子集四部正名發(fā)生在什么時代什么背景之下,具體是什么情況?

    何謂國學?國學是一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產(chǎn)生的名詞,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必多說,學術(shù)上的時代主題是西學東漸。此前中國的舊學在現(xiàn)代文明面前一敗涂地,曾國藩繼承明儒傳統(tǒng),身體力行,通經(jīng)致用,后來又有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調(diào)和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陰陽關(guān)系。后來學術(shù)界興起“整理國故”的熱潮,雖然與當時歷史條件看似不協(xié)調(diào),實則是有深刻歷史理性的。提出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當時不但提出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提出要恢復兩漢經(jīng)學,這看似極為矛盾,其實正是魏源的高人之處,此后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則。當時國人有一種全盤否定國粹的傾向,外國來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運動闖將之一胡適,則在介紹杜威的實踐主義時同時講授中國哲學史。當時的歷史氛圍下,國學概念產(chǎn)生后其意義內(nèi)涵自然較復雜,包括傳統(tǒng)官方民間各種學問、藝術(shù)、技藝等,但在狹義上,國學之范圍不脫經(jīng)史子集四部,同時四部中又以經(jīng)學為首。宋明時易學繼陳摶而有邵雍,后朱熹采易圖講易,重在義理,此時理學產(chǎn)生,又者經(jīng)歷隋唐,經(jīng)學受到禪宗影響,又進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極、氣、理、性之說遍及人心,此時經(jīng)學離孔子所治經(jīng)已漸遠,至王陽明“心學”則更是采佛家大乘精義。清朝文字獄大興,考據(jù)樸學大興,乾嘉年間尤盛,納蘭《通志堂經(jīng)解》之后,諸家整理經(jīng)學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義箋疏,焦循、錢大昕、阮元等為冠。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則又啟今古文之爭,又有南海先生康有為作《新學偽經(jīng)考》,當時章太炎、劉師培諸人,遂爭演愈烈。通經(jīng)學史,還須知道經(jīng)學背后的政治因素,如漢代治經(jīng)是士族壟斷仕途的方法,注經(jīng)便是掌握話語權(quán),乃造出儼然春秋貴族一般的世代簪纓之巨族,在晉以后士族遂成為超越皇權(quán)的勢力,至有“王馬共天下”之說。今古文之爭更牽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總而言之,經(jīng)學中問題錯綜復雜,而只有治經(jīng)學后,才能遍及群書,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經(jīng)學,不會《爾雅》、《說文解字》訓詁音韻之類,就無法在文句上讀懂古書;不懂《周易》象數(shù)乃至天文地理者,就無法讀懂史書中各種歷法天象災異記載,也讀不懂《史記》中《秦楚之際月表》之類,從而亦無法理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理論體系;不懂易學,不讀《春秋》、《詩經(jīng)》、《禮記》之類,就無法理解子學中的很多理論來源(因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莊子,而是儒家的至圣先師孔子)。集部有楚辭、總集、別集等分類,主要收錄歷代文藝方面作品,這一部分由于歷代作家不斷更新填充而蔚為大觀,如宋人著書就有數(shù)萬卷,而在江陵焚書之后天下藏書不過才兩三萬卷。此部分與經(jīng)學中小學(音韻訓詁等)多有關(guān)聯(lián),如《佩文詩韻》等,要之,不同小學,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詩填詞作賦屬文,今人文章不濟多半還是小學功底不夠扎實,對漢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幾門語言與漢語對比,更顯語言能力單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華處。經(jīng)史子集之外,如《西廂記》、《牡丹亭》之類可歸集部,又是藝術(shù)門類,也是國粹內(nèi)容,國學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體脈絡,今日發(fā)揚光大可以,但其實已是末業(yè)閑流。論國學,先明國學之義,所謂必也正名乎,善哉。

    風云使者

    1
    回答

    有關(guān)國學著作《易》和《經(jīng)》的說法?

    《易》和《經(jīng)》實為兩部分,前者又名《易象》,是象數(shù)派自然國學和后來的人文國學的總發(fā)端;后者是對前者的注釋,是義理派國學和人文易學的最初來源之一。伏羲氏畫八卦,并創(chuàng)六十四卦。伏羲是根據(jù)大自然的現(xiàn)象畫出八卦。當時伏羲氏發(fā)現(xiàn)了不少宇宙奧秘,但未有文字之記載而失傳。至周文王時,被文王揭發(fā)了伏羲氏所發(fā)現(xiàn)的奧秘,經(jīng)文王參透八卦奧秘后,發(fā)現(xiàn)內(nèi)里是包羅宇宙奧秘,同時具備人生有關(guān)的一切原理、原則。后文王作易,以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記下宇宙所存在的六十四條大道理,傳于后世。至春秋時期,孔子五十歲初讀易經(jīng),覺得易經(jīng)所記載的都是宇宙之宏觀真理,于是他開始深入研究易經(jīng),窮其余生之精力將易經(jīng)進行批注成為系彖辭,并且創(chuàng)出十翼傳于后世。此后由東周、兩漢、宋代發(fā)展至今,是我國歷史上流傳最久遠之經(jīng)書,因此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及『中華第一經(jīng)』。禮記、老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鹽鐵論、論衡、抱樸子、列子、近思錄(朱熹著)、傳習錄王守仁語,徐爰、錢洪德等記、明儒學案黃宗羲著、宋元學案、日知錄、亭林文集顧炎武著、明夷待訪錄黃宗羲著、顏氏學記戴望編、東原集、雕菰樓集焦循著、文史通義章學誠著、大同書康有為著、國故論衡、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學術(shù)概論、尚書、逸周書、竹書紀年、國語春秋左氏傳、戰(zhàn)國策、周禮、考信錄崔述著、資治通鑒、王船山讀通鑒論等相關(guān)圖書。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學經(jīng)典語錄100句之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論語》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8.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1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1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20.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26.三思而后行。 --《論語》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31.知恥近乎勇。 --《中庸》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學經(jīng)典語錄100句之二

    34.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37.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語》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明代諺語39.千經(jīng)萬典,孝悌為先。 --《增廣賢文》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增廣賢文》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43.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顴雀樓》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 --《警世通言》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50.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林逋《省心錄》52.學不可以已。 --《荀子》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論語》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三國志》58.學而不化,非學也。 --宋?楊萬里59.好學而不貳。 --《左傳》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秦伯》61.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 --《尚書》62、知而好問,然后能才。 --《荀子》63、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晉?葛洪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宋?蘇軾66.差之毫厘,繆以千里。 --宋?陸九淵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學經(jīng)典語錄100句之三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晉?陶淵明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顧炎武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 --陳廷焯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 --《省世格言》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增廣賢文》7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增廣賢文》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明?顧炎武7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7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8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唐?岑參《關(guān)人赴安西》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 --明?呂坤《呻吟語?卷上》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語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國。 --武則天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白馬篇》8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明?顧憲成87.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88.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 --《晏子春秋》90.時窮節(jié)乃現(xiàn),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jīng)》92.報國之心,死而后已。--宋?蘇軾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三國?曹植《求自誠表》9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漢?陳蕃語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97.見侮而不斗,辱也。 --《公孫龍子》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后漢書》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漢?司馬遷《史記》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學的歷史是怎樣的?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jiān)。國學指學問一說,產(chǎn)生于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zhuǎn)型的歷史時期,原稱“中學”,后改稱“國學”。它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jié)束后思想學術(shù)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后“國學”復起至今。國學發(fā)展在二十世紀,西學的影響下明顯受到了巨大沖擊。明清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經(jīng)世致用”思想興起,國學一詞才因西學而被提出,“國學”被中國傳統(tǒng)學者視為“國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國以后,各種西洋新思潮傳入中國,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全盤西化派鄙視其為“國渣”,許多中間派因此稱其為“國故學”,維護傳統(tǒng)文化派稱其為“國粹學”;學衡派昌明國粹,發(fā)揚中國文化,卻往往不以國學自居。近年來,隨著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的變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價值越來越為更多的人認識、認同,國學發(fā)展開始復興。

    風云使者

    1
    回答

    《史地學報》是如何闡釋國學的?

    《史地學報》闡釋國學:“國學之為名,本難確定其義。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國學。分析為言,則中國原有學術(shù),本可分隸各種學科”。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jù)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哲學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包括道學佛學百家學等;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學以《四庫全書》分的話,是什么情況?

    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但以經(jīng)、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jīng)部。中國佛學雖然大量吸取了儒、道文化,但非中國本有,因而可否歸入國學存在爭議。按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國學分為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和文學;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jīng)史非神話、經(jīng)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zhèn)、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顧實在《國學叢刊》發(fā)刊辭中,則分國學為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佛典、詩文六類。

    風云使者

    1
    回答

    國粹派鄧實是如何解釋國學的?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

    風云使者

    1
    回答

    錢穆先生是如何闡述他對國學的理解?

    錢穆曾就“國學”一詞發(fā)論曰:“學術(shù)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名詞。”(《國學概論·弁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風云使者

    1
    回答

    柳翼謀先生是如何闡述他對國學的理解?

    柳翼謀認爲,凡源承華夏文化之中國學問,無論古今,皆為國學:“予對國學之界說,必非佛學及洋學,……須從古先圣賢,未受佛學洋學之薰染時講清,而又包括后來之漢學、宋學,以及今世所講政治、經(jīng)濟、財政、社會、教育等,始可言國學。”(《國學之界說》)柳翼謀并主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當代國學以中國固有學問、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涉及領(lǐng)域甚廣。

    風云使者

    1
    回答

    什么是保險

    基本概念如下: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的描述:狹義——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jù)合同的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fā)生的事故因其發(fā)生所造成的財產(chǎn)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yè)保險行為。廣義——保險是指保險人向投保人收取保險費,建立專門用途的保險基金,并對投保人負有法律或者合同規(guī)定范圍內(nèi)的賠償或者給付責任的一種經(jīng)濟保障制度。

    新手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