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基數(shù)效用理論運用( )來分析消費者行為。
A.無差異曲線
B.預算約束線
C.邊際效用論
D.成本曲線
12. ( )是指消費者增加一個單位的商品消費時所帶來的滿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
A.總效用
B.邊際效用
C.邊際成本
D.平均收益
13. 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消費者的偏好程度越高。這是根據(jù)偏好的( )假定來判定的。
A.完備性
B.可傳遞性
C.多比少好
D.可加總性
14. 無差異曲線從左向右下方傾斜,凸向原點,這是由( )決定的。
A.商品邊際替代率遞減
B.風險厭惡程度
C.消費者偏好
D.消費者收入
15. 預算線的斜率取決于( )。
A.消費偏好
B.商品的價格
C.無差異曲線的走勢
D.消費者的支付能力
16. 對預算線的斜率說法錯誤的是( )。
A.斜率是兩種商品價格比率的負值
B.斜率是兩種商品價格的負比率
C.斜率是兩種商品價格比率的正值
D.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變總支出數(shù)量的前提下,兩種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
17. 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是( )。
A.商品邊際替代率等于商品的價格之比
B.商品邊際替代率等于消費者的收入之比
C.商品邊際替代率等于商品的成本之比
D.商品邊際替代率等于消費者的偏好之比
18. 對正常物品而言,替代效應與價格成( )變動,收入效應與價格成( )變動。
A.反方向,反方向
B.正方向,反方向
C.反方向,正方向
D.正方向,正方向
19. 美國經(jīng)濟學家( )認為企業(yè)是為了節(jié)約市場交易費用或交易成本而產生的。
A.科斯
B.俄林
C.亞當·斯密
D.凱恩斯
20. 生產函數(shù)是( )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
A.最大產量與投入成本
B.最大產量與投入要素
C.平均產量與投入成本
D.平均產量與投入要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