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教育在目前來看是非常稀缺的,而其實在今年3月,教育部已經(jīng)做出了相應的對策。教育部印發(fā)《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學校分學段推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目前,國學課已經(jīng)走進北京50余所中小學校,上海、天津、長沙等地的不少學校也相繼開設了國學課。
國學看似熱熱鬧鬧地走進了中小學,但日前一則消息卻引發(fā)了人們對中小學國學教育的反思—臺灣版國學教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被內(nèi)地一些中小學引進后,歷經(jīng)一年推廣,如今響應者日漸寥寥。原本口碑不錯的教材為何遭遇如此境遇?是教材本身出了問題,還是國學虛“熱”?
目前,教育部門對國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形式、教材以及考核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均由學校和授課老師決定。在中小學課堂中,國學教育主要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xiàn),或者由老師在語文課堂上穿插講授的方式進行。
而由于教師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國學培訓,中小學國學教育的水平可能只能取決于教師的個人水平,但“一般教師國學修養(yǎng)并不高”。
在人大附中,國學教育主要是通過一些相關的選修課和文化活動來展開。“我去年在教研組的支持下,搞了一個‘讀經(jīng)班’,把各個年級中對國學感興趣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在課外時間領著學生讀國學經(jīng)典,《論語》《道德經(jīng)》一本一本、一字一句讀并講解、討論,教材都是用最經(jīng)典的古代讀本,比如《論語》用朱熹的《四書集注》,《道德經(jīng)》我用王弼注本。課時暫時是一周一節(jié)。”
人大附中早培班語文老師解村介紹:“六年級的老師會教對聯(lián)和古詩詞,以背誦為主。七年級(相當于初中一年級)開始音律學、對聯(lián)常識和吟誦。我本人不是特別擅長吟誦,就給大家放錄音,大家跟著唱,課堂氣氛很好,孩子們都很喜歡。八九年級學生開始接觸《論語》,專門有一個老師來教授。到高中部,學生就開始接觸更多的經(jīng)典了。”
“把國學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并非易事,比引進教材更重要的,是思考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師資力量乃至教育體制。”解村說。
國學難題的解決首先在于對題目的了解,“社會上一些教育機構(gòu)、媒體對國學的理解偏差,影響了整個社會的認識,進而也會對學校開展真正的、踏實的國學教育產(chǎn)生沖擊”。另外,“國學在中學教育中的真正扎根,還有待于國學與升學發(fā)生具體切實的關系”。從教師層面來看,王強表示“當務之急,是鼓勵、組織教師大量閱讀國學典籍,學習國學,提高自身素質(zhì),以勝任教學任務。”
“國學教育應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其中,德是最根本的。可以說,國學教育的終極指向是德育。”他表示,“我們在國學教育中,一方面不能忽略讀書,不能脫離文本去講國學。這些東西都要從讀書中扎扎實實得來,通過義理的辨析,字句的研究,方體會得深刻。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實踐,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來,使其知識與其心靈相觸碰,用知識解決學生生命中的疑惑,才算是知行合一,將國學內(nèi)化。”
以上就是全部內(nèi)容了,如若獲知更多關于教育考試的資訊,請隨時關注唯學網(wǎng),唯學網(wǎng)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做出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