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系列8:小學階段的陪伴
孩子的身心狀態(tài)在每個年齡段都會表現(xiàn)得不盡相同,我們的陪伴和教育就應該隨著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態(tài)的不同而有所調(diào)整和改變,這就是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尊重孩子成長的生理和心理的規(guī)律的表現(xiàn)。
小學階段只有短短的6年,卻足以影響孩子未來人生60年。這個階段是孩子的習慣、性格、思維、認知、人格行為、情商形成的非常關鍵的時期,也是跟爸爸媽媽、跟外界建立關系模式的關鍵時期,所以非常的重要。小學階段有三件事希望家長重視:
第一件事,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感覺。
1、放下家長的所有期待。家長對孩子有所期待很正常,但那只是你單方面的期待,而不是孩子的想法和愿望,孩子不會因為你不期待他就不去上進了,相反,家長對孩子有越多的期待希望和要求,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上進。當孩子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爸爸媽媽所有期待的時候,孩子的這個人就變成了家長意志的傀儡,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方向,這個孩子就會徹底的失去上進心態(tài)。不愛學習的孩子都是因為背負著家長的高期待。我們應該把這種有高期待的行為放在對自己的要求身上而不是孩子。當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人生有不斷的負責任,不斷的有追求高的目標,不斷的有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面對問題不抱怨的時候,當孩子感受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是這樣對待自己人生的時候,孩子才會從你身上學會如何對待他自己的人生。孩子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并不因為你的要求,而是因為他看到你是這樣的人,他是被感染的被影響的,他因此就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所以,當孩子學習或者考取好成績、考取某一所比較好的學校,變成了是完成爸爸媽媽期待的時候,孩子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會變成了被動,變成了為了別人或者變成了在別人指揮下被動完成的一件事情,這個孩子即使考上好學校好成績,他的潛意識也會有一種屈辱感。這樣的屈辱感就是背叛自我,或者自主意識被剝奪的一種屈辱感,這樣會導致孩子嚴重喪失學習的感覺。這也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孩子進入大學之后,他很容易被別人影響,很容易被外界誘惑,很多孩子也人生也會非常的容易迷失,也找不到方向的核心所在。
2,要看見孩子的點滴進步。不管孩子是在學習相關的方面,還是和學習無關的方面,所有的進步有變化有成長有改變,我們都應該及時看見并確認。孩子之所以熱愛生活,是因為在生活的過程,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他感受到了爸爸媽媽對他的友善,感受到了爸爸媽媽對他點滴的看見、認同與確認。所有那些不自信,不愛學習的孩子,其實都是被爸爸媽媽過多的否定或者是打擊造成的。
3,不要因為孩子的結果不好就去懲罰孩子。勝敗乃兵家常事,誰也不能保證一次成功就次次成功,誰也不能保證一次失敗就永久不敗,我們不要用短暫的成功與失敗去定義去評價一個人的未來。家長不允許孩子失敗,一定會培養(yǎng)出一個逃避型的孩子。不管孩子結果好與不好,我們都應該對孩子充滿著自信,充滿了接納和認同。
4,不要張口閉口只有孩子的學習。生活不應該只有學習,不應該只有考試,家長張口閉口就是孩子的學習,就會讓孩子感覺到他是你學習的工具。沒事要帶孩子出去走走,出去逛逛,培養(yǎng)孩子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這比學習成績更重要。一個熱愛生活,對美好有向往,對自己有高的價值認知,遇到困難不抱怨,有了正確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和對待困難的人格的孩子,你還擔心他不會正確對待學習嗎?所以千萬不要顧此失彼。
5,重視小學階段的三個關鍵期。小學階段的學習關鍵期有三個,第一個就是剛上一年級孩子可能的會有一些不適應的這種現(xiàn)象。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親子關系好,家長能看見孩子,能懂得關注孩子情緒和需求的,孩子不會有太大不適問題。而那些只關注學習,忽略孩子情緒,忽略孩子感受,不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不適應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不僅限于一年級。記住,學習的問題都是學習之外的問題。第二個關鍵期就是三年級的轉(zhuǎn)折期,三年級之前逐步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感覺,讓孩子明白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并且要慢慢放手給他,我們要做的只是陪伴、認同,多一些對孩子人的肯定,少一些對孩子事的干預和挑剔,那些過度關注我學習本身,過度搞事的家長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開始厭惡學習。同時,三年級以后孩子獨立能力增強,他會慢慢的不受家長控制,慢慢就有了反抗的意識,這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一個原因。第三個關鍵時期就是升學的壓力期,這個壓力期延伸到初中、中考高考本質(zhì)是一樣的。孩子的壓力也會來自于結果本身,但本質(zhì)來自于,他是否清楚的知道,爸爸媽媽不會因為考的結果好與不好,而接納我或者嫌棄我,或者是評判我或者否定我。所以在平時應該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認同、欣賞和相信,和他的結果其實沒有太大的關系。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批評他的結果,我們可以跟他探討如何從壞的結果變成好的結果,但不要因為結果不好就去攻擊他這個人,或者是就改變你愛他的這種品質(zhì)。所以孩子跟我們相處的時候,他在考試之前,我們應該消除孩子的這種恐懼感和壓力感?荚嚱箲]其實不是考試的時候才有,而是平時積累出來的。
第二件事,建立親子關系的連接。
如果小學階段的這個教育核心只用一個字來表述的話,就是愛,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但是一味無底線對孩子的好,不會帶來親子關系的好。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我們很多家長在其他方面無底線的去滿足孩子,或者跟孩子做條件交換,或者被孩子條件要挾,這些家長也很難和孩子建立起真正好的關系。親子關系要好有三點:
第一個要回歸本位,不要把親子關系當成家庭的第一關系。必須明確的是,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第一關系,親子關系是第二位的。如果生完孩子之后,伴侶就靠后,那我們跟孩子的關系就變成了第一關系,孩子跟我們的伴侶就成了對抗的關系。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夫妻觀念不一致的背后,夫妻沖突的背后,是我們的伴侶感覺到孩子在我們心中比他更重要了。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我們還應該關注同性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和同性父母這種關系的連接。很多的家庭,比如說兒子跟媽媽關系過好,或者兒子跟爸爸的關系不好,甚至很多兒子跟媽媽一樣去恨爸爸或者嫌棄爸爸、瞧不起爸爸,這些孩子的成長都會出現(xiàn)很大的影響。這種關系模式對孩子的成長都是災難性的影響。
第二個家長要扮演好我們的角色。我們家長是陪伴者、支持者、力量的給予者,不是否定者、打擊者、控制者、強迫者。
第三個就是要把孩子當人看。我們要把孩子的感受、情緒、快樂等等放在第一位,把孩子的自主權放在第一位,讓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到我們對他的人的在乎。
第三件事,符合成長的分離。
分離是讓孩子為自己成長和學習負責唯一的途徑。只要家長沒有跟孩子分離,這個孩子即使考上清華北大,碩士博士,世界名校,其進入社會也不可能獲得幸福生活,或者難以獲得很成功人生。要抓住4個核心:
第一核心是事的分離。哪些事是你的事,哪些事是孩子的事,孩子的事不要過度干預你的事,保持我們自主的獨立,有界限才有關系。
第二個核心是角色的分離。時時刻刻記住我們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剛剛才講過我們的父母是陪伴者,不是控制者,我們生命里面的給予者不是消耗著。
第三個核心是關系的分離。我們必須回歸自我的成長,必須回歸夫妻關系,必須明白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chǎn),必須允許孩子跟你不一樣。家長人格越獨立,分離越不會出問題。
第四個核心是情緒的分離。孩子跟你相處之后,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也不要把期待強加給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快樂情緒或者負面情緒強加給孩子,也不要讓自己的快樂情緒受到孩子負面情緒和行為的干擾和影響。這些在后續(xù)內(nèi)容將詳細介紹。
內(nèi)容來源:高維看人生
以上是關于親子教育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親子教育信息,第一時間了解親子教育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wǎng)親子教育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