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舞蹈一般是指與人們各種生活有著直接緊密的聯(lián)系,功利目的性比較明確,人人都可參加的具有廣泛群眾性的舞蹈活動。生活舞蹈又包括以下幾類:
1.習俗舞蹈(節(jié)慶、僅式舞蹈)
我國許多民族在婚配、喪葬、種植、收獲及其他一些喜慶節(jié)日,往往都要舉行各種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在這些舞蹈活動中,表現(xiàn)了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性格特征。是各個民族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流傳于湖南的《伴嫁舞》是新娘出嫁前,女伴們陪伴新娘的惜別活動。一般在嫁期前的兩天晚上開始進行,直至夜半結束。最后一晚要歌舞通宵,直到次日黎明后,女伴們跳完伴嫁舞,新娘上轎后,把新娘送到新郎家為止。伴嫁舞由“把盞舞”、“走馬”、“走火”、“換信香”、“娘喊女回”、“紡棉花”、“劃船,,、“挑水舞”、“賣酒酒”、“推磨”、“一根子流星”、“會歌舞”等12個舞蹈組成。舞者邊歌邊舞,反映了婦女們的勞動生活和她們豐富的思想感情。
土家族的《跳喪舞》是湖南、湖北土家族喪葬儀式中的對舞形式。舞者人數(shù)不限,可自由組合。多在死者靈堂前起舞:先由歌師擊鼓叫歌,舞者隨鼓的節(jié)奏應歌接舞以致哀。
流傳于廣東、廣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跳春!罚嘣诿磕辍傲⒋骸逼陂g活動。一般由兩人披牛形道具,表演耕牛的各種動作,另一人扮演農(nóng)夫,表現(xiàn)犁田、耕地、播種等勞動,邊舞邊唱,歌詞中多為迎春、勸耕、祈望五谷豐登等內(nèi)容。
在我國吉林、遼寧、黑龍江等省聚居的朝鮮族,每到秋天獲得豐收后,人們便在街頭廣場跳起《農(nóng)樂舞》。一般由“小鼓舞”、“舞童舞”、“象帽舞”等所組成,當舞至高潮時,各舞隊和圍觀的群眾同進舞場共舞,盡情地抒發(fā)豐收后的喜悅、歡樂心情。湖南、貴州聚居的苗族的《四面鼓舞》亦是在豐收時節(jié)跳的一種舞蹈。舞者四人分別站在四面鼓的四面,每人雙手持鼓褪,同擊共舞。主要動作有:“起鼓”、“梳頭”、“圓手”、“背劍”、“擦身”、“翻身”、“犁田”、“耙田”、“插秧”、“扯草”、“挑谷子”、“收鼓”等。動作幅度大,風格奔放,表現(xiàn)出苗族青年獲得豐收后的歡快和喜悅的心情。③
2.宗教、祭祀舞蹈(包括巫舞)
宗教舞蹈,是表現(xiàn)宗教觀念、宣喻宗教思想,進行宗教活動的一種舞蹈形式。宗教舞蹈是對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力量——神靈的一種形象化的再現(xiàn),使無形之神成為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之身,是神秘力量的人格化。是宗教祭儀的組成部分。主要用以祈求神靈庇佑、除災去病、逢兇化吉、人畜興旺、五谷豐登,或是答謝神靈的恩賜。我國不少地區(qū)和民族的宗教祭儀中,都有這類舞蹈的活動。如民間的巫舞、師公舞、帷舞,佛教的“打鬼”、薩滿教的“跳神”等均是。
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神抵的一種禮儀性的舞蹈形式。過去人們用以表示對先祖的懷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對自己的保佑。我國周代的《六舞》就是著名的祭祀舞蹈。《六舞》是:(1)《云門》用以祭祀天神;(2)《咸池》用以祭祀地神;<3)《大韶》用以祭祀四方神(日、月、星、海);(4)《大夏》用以祭祀山春川;(5)《大鑊》用以祭祀先批(女性祖先);(6)《大武》用以祭祀先祖。另外,至今流傳于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廣西等地的《攤舞》,就是古代攤祭中的儀式舞蹈發(fā)展而來的,大多還保留著“驅(qū)鬼除疫”的主要特征。
3.社交舞蹈
社交舞蹈是在人們文化生活中最廣泛流傳和最具有群眾性的舞蹈活動。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增進友誼、聯(lián)絡感情的舞蹈。一般多指在舞會中跳的各種交際舞。另外,我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如彝族的“火把節(jié)”、苗族的“蘆笙節(jié)”、黎族的“三月三”、布依族的“六月六”、哈尼族的“苦扎扎”節(jié)、傣族的“潑水節(jié)”等節(jié)日中所進行的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多是青年男女進行互相交往、自由選擇配偶的社交活動,因此,也可以說是各個民族的社交舞蹈。
4.自娛舞蹈
自娛舞蹈是人們在舞蹈活動中目的最單純的一種舞蹈,它除了進行自娛自樂以外,別無其他目的。它既不是為了跳給戴黝人看,也不是為了給別人在情感和思想以感染或影響,只是用舞蹈抒發(fā)和宣泄自己內(nèi)在的情感沖動,而在抒發(fā)和宣泄情感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愉悅的充分滿足。當然,有時這種舞蹈也不免會引起旁觀者或同舞者的激情反應,而這客觀的反應,自然又會給舞者本人的情感以影響和刺激,這也就會進一步激發(fā)出舞者即興舞蹈的靈感,使其舞蹈放射出獨特的光彩,從而使舞者能感受到更大的舞蹈審美活動的愉悅和歡樂。如我國漢族民間舞蹈“秧歌”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民間舞蹈,以及西方的“迪斯科”、“霹靂舞”等,都是人們所喜愛的自娛性舞蹈。
5.體育舞蹈
體育舞蹈,由于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所以它歷來就有健身的體育作用。近人更進一步把舞蹈和體育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以藝術審美的方式鍛煉身體,使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體育舞蹈新品種。如各種健身舞、韻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中舞蹈等等。另外,從廣義上來說,我國民族的武術中,象征、模擬各種動物和特定人物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戲及舞劍、舞刀等均可屬于體育舞蹈。(近年來,交際舞,是國際標準交際舞,在我國普及流行非常廣泛,各種比賽不斷,一些體育部門把它劃歸為體育舞蹈,并成立了體育舞蹈的組織。當然,交際舞不能說沒有一定的健身的作用,但它的主要作用卻不是鍛煉身體,所以,這種稱謂是不準確的。)
6.教育舞蹈
教育舞蹈指學校、幼兒園進行審美教育的舞蹈活動以及所開設的舞蹈課程。據(jù)了解,許多歐美國家的學校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除設音樂、美術課外,還設舞蹈課,任學生選修;有些學校還設有舞蹈系,既培養(yǎng)專業(yè)舞蹈人才,也向舞蹈愛好者傳授舞蹈文化。因此,他們形成了教育舞蹈的專門學科。我國一些大專院校普遍對審美教育重視不夠,除少數(shù)院校開設有舞蹈課外,一般都不設此課程,愛好舞蹈的學生只能在業(yè)余藝術團體進行舞蹈活動。所以,在我國所謂的教育舞蹈,更多是指幼兒舞蹈和兒童舞蹈。其實,我們的祖先還是非常重視對其子弟進行舞蹈教育的。如約在三千年以前的周代,就規(guī)定了對貴族子弟進行樂舞教育的學習內(nèi)容,以及課程的進程!吨芏Y·樂師》注:“謂以年幼少時教之舞,內(nèi)則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薄拔枭住币话阏J為指“小舞”,屬文舞類,包括周代六個著名的祭祀舞蹈:《幢舞》、《羽舞》、《皇舞》、《旎舞》、《干舞》、《人舞》!拔柘蟆睂傥湮桀悾跋笥帽鴷r刺伐之舞”,“可能是模仿破擊象陣的作戰(zhàn)動作的!,④《大夏》即《六舞》之一,傳說是表現(xiàn)和歌頌夏禹治水的豐功偉績的,周代時用以祭祀山川的。這也就是說,十三歲學文舞,十五歲(成童)學武舞,二十歲才學歌頌各氏族首領為內(nèi)容的樂舞。
我國教育舞蹈之所以不能廣泛普及,就在于還有不少人對審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足,也有人缺乏舞蹈文化的知識,不了解舞蹈藝術乃是一種民族文化,它在陶冶和美化人的情感思想、道德情操,培養(yǎng)人的團結友愛、加強禮儀,以及增進身心健康都有潛移默化的重要作品。相信,隨著我國人民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對藝術審美教育作用的加深理解,舞蹈教育也必將會愈來愈受到重視,因此,展望未來,教育舞蹈將會有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前途。
以上是對生活舞蹈分類的介紹,想要了解更多關于舞蹈知識或者教育培訓相關方面的信息請關注唯學網(wǎng)。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