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廣大美術愛好者進一步理解美術知識點及理論,唯學網特別在文藝體育欄目美術頻道學術理論專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一篇有關油畫色調的的相關理論。色調不是指顏色的性質,是對一幅繪畫作品的整體評價。一幅繪畫作品雖然用了多種顏色,但總體有一種色調,是偏藍或偏紅,是偏暖或偏冷等等。
在生活中,在藝術中,色調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是與“形”結合在一起的。但它卻有其獨立的自身規(guī)律。
在生活中,色調無處不存在,它籠罩一切。在藝術品中,對欣賞者來說,它是藝術品的主要色彩傾向;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它是藝術品的統(tǒng)帥和指揮。豐富的局部冷暖色彩,如果沒有色調的統(tǒng)帥和指揮,就失去了整體色彩的統(tǒng)一性;就必然“花”、“亂”,不和諧;就沒有統(tǒng)一的氣氛、情調;就難以達到以色傳神,以色抒情,以色寫意的作用。色調在大自然中,色調是色光的產兒。物象呈現的色調,反映了光源色的特點。不同的色光產生不同的色調。莫奈的幾張不同的《盧昂大教堂》正顯示出因光照的色相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色調。教堂亮面的色調依陽光色的變化而變化,暗面隨天光色與環(huán)境色的變化而變化。早晨陽光偏暖黃,天光偏蘭紫,照射在淺灰色的教堂上,教堂的亮面色調便隨陽光而近暖黃,暗面隨天光而近蘭紫。近午陽光偏白微暖,天光偏蘭,教堂的亮面與暗面亦隨之而變。黃昏教堂處于逆光之中的影子里,見不到陽光照射的一面,整個教堂受天光影響而偏冷,佇立在充滿暖光的天幕之中。
光源色冷暖傾向明確者,色調服從光源色。光源色傾向微弱或近于無色者(白色),物象本身的色相便成為色調的主宰。如馬奈的《吹笛少年》,光色傾向微弱。畫中物象本身色相組成了以暖色為主的微暖色調。
色調是客觀存在,但不是人人都認識到它的存在。一般人看物象多注意于每個物體本身的色相,而且善于摒除光色、環(huán)境色的影響,識別出物體在白光下所呈現的色相——即固有色。這種觀察方法稱“固有色觀察方法”。杜甫的詩句中有這樣的描寫:“兩個黃鸝啼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的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都是固有色。我國幾千年來對固有色及其規(guī)律的研究是非常完備的。油畫需要用“條件色的觀察方法”。只有運用這種觀察方法觀察物象,才能看到物象的條件色,也才能發(fā)現色調。
西方對條件色、色調規(guī)律的發(fā)現與運用約開始于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以后逐漸深入普及,以致形成了他們傳統(tǒng)的觀察方法。生活中、自然界色調常不統(tǒng)一的現象是就其全體物象而言。而從某一角度、某一瞬間、某一光照條件看,又可以找到色調大體統(tǒng)一之物象。正因為有較統(tǒng)一和較不統(tǒng)一的色調相比較而存在,人們才發(fā)現了色調,發(fā)現了色調統(tǒng)一之美。日出東方,西邊的景物的亮面沐浴在暖黃色的陽光中,即統(tǒng)一在暖黃色的調子里。日落之后,大地籠罩在微冷的灰色調中。明亮的月光下物象受光面,統(tǒng)一在淡冷綠的色調里。黃色燈光下的室內,受光面統(tǒng)一在暖桔黃的色調中。
掌握和運用色調有兩個難點:
第一,定色調。色調既要統(tǒng)領全局,色調定得當與不當,必然影響全局。定調應在落筆之前。是暖、是冷?是明、是暗?是黃、是綠?畫前應胸有成竹。尤其難在冷暖、明暗等分寸的掌握。分寸的掌握來自觀察、寫生、記憶。如陰天的天光、陽光,中午陽光與日光燈的光,三者全是白光,而三者又不能同時出現。難于在同一時間內比較,只能在記憶中進行比較。這就要有大量寫生觀察作基礎才能奏效。
第二,色調的統(tǒng)一。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調同時出現時,每一色調自身必須統(tǒng)一。也就是同一色調中的各個局部色彩必須統(tǒng)一于這一基調之中。如《盧昂大教堂》亮面細部色彩是很豐富而有變化的,但它卻不花。而且遠看只覺得它是教堂的實體而不是色塊堆砌,如果迷醉于細部色彩的豐富性,而忘了整體色調的統(tǒng)一性,結果既失去了色調也失去了色彩,留下的不過是五彩繽紛的顏料而已。更重要的是幾種色調之間也應有主有次,并和諧統(tǒng)一于整體色調之中。如《盧昂大教堂》的畫面,總色調是由三種色調組成:一是教堂亮面的暖黃色調。二是冷溯組成的蘭天和教堂受大光影響之暗面。三是教堂門楣朝下的部分受地面暖色影響,形成冷中帶暖的色調。三者之間有主調(教堂亮面)有輔調二和三。主調決定了全局的總色調與輔調相對比又相襯托,相互影響又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局部的細微變化又統(tǒng)一于整體色調之中。
對油畫家來說,掌握色調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和技巧,能夠準確、鮮明、生動自然地描繪對象及其色調的特征,做到以色傳神已是不容易的了。但高超的藝術家,絕不能以此為滿足。應更進一步追求更高的境界。 畫家眼中物象的色調也不是自然對象色調的翻版。在作品中物象與色調不應是冷冰冰的客觀記錄,而應是作者感情的形象表達,是作者與物象及其色調的主客觀統(tǒng)一的產物。作為繪畫語言的色調也只有能做到表達作者情緒和感情時才真正具有藝術性。 (如需獲得更多美術學術理論相關資訊,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文藝體育欄目美術培訓頻道,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
|
|
||
|
|
||
|
|